缓存

ES 内针对不同阶段,设计有不同的缓存。以此提升数据检索时的响应性能。主要包括节点层面的 filter cache 和索引层面的 query cache。下面分别讲述。

filter cache

ES 的 query DSL 分为 query 和 filter 两种,很多检索语法,是同时存在 query 和 filter 里的。比如最常用的 term、prefix、range 等。那么,怎么选择是使用 query 还是 filter 呢?

首先,要明白 query 跟 filter 的区别:

  • query 是要相关性评分的,filter 不要;

  • query 结果无法缓存,filter 可以。

所以,选择也就出来了:

  • 全文搜索、评分排序,使用 query;

  • 是非过滤,精确匹配,使用 filter。

上面做对比时,说 filter 能用缓存 query 不能,其实是不精确的。默认情况下,并不是所有的 filter 都能用缓存。常用的比如 term、terms、prefix、range、bool 等 filter,其过滤结果明确,也容易设置缓存,ES 就对这几个默认开启了 filter cache 功能。而更复杂的一些比如 geo、script 等 filter,从 fielddata 数据到过滤结果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计算的,ES 默认是不开启 filter cache 的。而像 and、not、or 这几个关系型 filter,也是不开启的。

如果想要强制开启这些默认没有的 filter cache,需要在请求的 JSON 中带上 "cache": true 参数。

检索的时候想尽量使用 filter cache,但是 ES 接口有要求必须传递 query 参数,这时候,有一个特殊的 query,叫 filtered query。其作用是在 query 中使用 filter,这样,我们就可以实现如下这样的请求:

# curl -XGET http://127.0.0.1:9200/_search -d '
{
  "query": {
    "filtered": {
      "filter": {
        "range": { "@timestamp": { "gte": "now - 1d / d" }}
      }
    }
  }
}'

事实上,Kibana3 中,就大量使用了这种 filtered query 语法。

需要注意的是,filter cache 是节点层面的缓存设置,每个节点上所有数据在响应请求时,是共用一个缓存空间的。当空间用满,按照 LRU 策略淘汰掉最冷的数据。

可以用 indices.cache.filter.size 配置来设置这个缓存空间的大小,默认是 JVM 堆的 10%,也可以设置一个绝对值。

shard query cache

ES 还有另一个索引层面的缓存,叫 shard query cache。之前章节中说过,ES 集群的任意节点都可以接受请求,它会自动转发给数据所在的各个节点,等待各节点把各自的结果返回后,完成数据的汇聚处理再返回给客户端。

这里可以把这个过程再细化一下。ES 对请求的处理过程,是有不同类型的,默认的叫 query_then_fetch。在这种情况下,各数据节点处理检索请求后,返回的,是只包含文档 id 和相关性分值的结果,这一段处理,叫做 query 阶段;汇聚到这份结果后,按照分值排序,得到一个全集群最终需要的文档 id,再向对应节点发送一次文档获取请求,拿到文档内容,这一段处理,叫做 fetch 阶段。两段都结束后才返回响应。在稍后的 ES 日志记录章节,我们可以看到 ES 对这两个阶段,甚至都有分别的慢查询记录。

此外,还有 DFS_query_then_fetch 类型,提高小数据量时的精确度;query_and_fetch 类型,在有明确 routing 时可以省略一个数据来回;count 类型,再不关心文档内容只需要计数时省略 fetch 阶段,这是 ELK Stack 聚合统计场景最常用的类型;scan 类型,批量获取数据省略 query 阶段,在 reindex 时就是使用这种类型。

回到 query cache,这里这个 query,就是处理过程中 query 阶段的意思。各个节点上的数据分片,会在处理完 query 阶段时,将得到的本分片有关该请求的计数值,缓存起来。

根据上面的请求类型介绍,显然,只有当 ?search_type=count 的时候,这个 query cache 才能起到作用。

不过,query cache 默认并不开启。因为 query cache 要起作用,还有几个先决条件:

  1. 分片数据不再变动,也就是对当天的索引是无效的(如果 refresh_interval 很大,那么在这个间隔内倒也算有效);

  2. 使用了 "now" 语法的请求无法被缓存,因为这个是要即时计算的;

  3. 缓存的键是请求的整个 JSON 字符串,整个字符串发生任何字节变动,缓存都无效。

以 ELK Stack 场景来说,Kibana 里几乎所有的请求,都是有 @timestamp 作为过滤条件的,而且大多数是以最近 N 小时/分钟这样的选项,也就是说,页面每次刷新,发出的请求 JSON 里的时间过滤部分都是在变动的。query cache 在处理 Kibana 发出的请求时,完全无用。

所以,虽然官网宣称 query cache 对日志场景非常有用,但是对使用 Kibana 的一般用户来说,完全没法体会到这个优势。

如果是自己写程序做历史统计分析和展示的,想办法固化时间过滤条件或者干脆去掉这个条件,那么用上这个特性还是不错的。要对某个索引开启 query cache 的话,利用 index settings 接口动态调整即可:

# curl -XPUT http://127.0.0.1:9200/logstash-2015.06.23/_settings -d'
{
    "index.cache.query.enable": true 
}'

此外,还可以针对具体某个请求单独开启:

# curl 'http://127.0.0.1:9200/logstash-2015.06.23/_search?search_type=count&query_cache=true' -d'
{
  "aggs": {
    "popular_colors": {
      "terms": {
        "field": "colors"
      }
    }
  }
}'

和 filter cache 一样,query cache 的大小也是以节点级别控制的,配置项名为 indices.cache.query.size,其默认值为 1%

Last updated